生意经 > 行业百科 > 皮纸

皮纸

相关词条
宣纸
桑皮纸

简介/皮纸

皮纸

皮纸,用桑皮、山桠皮等韧皮纤维为原料制成的纸。纸质柔韧、薄而多孔,纤维细长,但交错均匀。一般是供糊窗和皮袄衬里等日用需要,特殊的则作誊写蜡纸、补强粉云母纸等的原纸。现在很少生产。

皮纸是中国古代图书典籍的用纸之一,隋唐五代时的图书已有使用皮纸的,宋以后的图书典籍中,皮纸是使用最多的纸类之一。皮纸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棉纸、宣纸、桑皮纸等。

造皮纸

原文

凡楮树取皮,于春末夏初剥取。树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盖之。来年再长新条,其皮更美。凡皮纸,楮皮六十斤,仍入绝嫩竹麻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浆涂,入釜煮糜。近法省啬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稿十三,用药得方(1),仍成洁白。凡皮料坚固纸,其纵文扯断如绵丝,故曰绵纸,横断且费力。其最上一等,供用大内糊窗格者,曰棂纱纸。此纸自广信郡造,长过七尺,阔过四尺。五色颜料,先滴色汁槽内和成,不由后染。其次曰连四纸,连四中最白者曰红上纸。皮名而竹与稻稿参和而成料者,曰揭帖呈文纸。

芙蓉等皮造者,统曰小皮纸,在江西则曰中夹纸。河南所造,未详何草木为质,北供帝京,产亦甚广。又桑皮造者日桑穰纸,极其敦厚。东浙所产,三吴收蚕种者必用之。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

凡造皮纸长阔者,其盛水槽甚宽,巨帘非一人手力所胜,两人对举荡成。若棂纱,则数人方胜其任。凡皮纸供用画幅,先用矾水荡过,则毛茨不起。纸以逼帘者(2)为正面,盖料即成泥浮其上者(3),粗意犹存也。

朝鲜白硾纸,不知用何质料。倭国有造纸不用帘抄者,煮料成糜时,以巨阔青石复于炕面,其下爇火,使石发烧。然后用糊刷蘸糜,薄刷石面,居然顷刻成纸一张,一揭而起。其朝鲜用此法与否,不可得知。中国有用此法者亦不可得知也。永嘉蠲糨纸(4),亦桑穰造。四川薛涛笺(5),亦芙蓉皮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当时薛涛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质料也。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

注释

(1)用药得方:用药得法。

(2)逼帘者:与帘相接的一面。

(3)盖料即成泥浮其上者:盖料即纸的背面,叠纸时朝上,故曰盖料。背面因是纸浆荡浮而成,故较粗糙。

(4)蠲糨(juān jiànɡ)纸:为五代时温州(即永嘉)所造,吴越国王钱镠以贡此纸者蠲其赋税,故名蠲纸。

(5)薛涛笺:薛涛为唐代女妓,精,晚年居于成都浣花溪上,自造粉红笺纸,有名于时,号薛涛笺。此为后世仿制,沿用其名。

原文翻译

剥取楮树皮最好是在春末夏初进行。如果树龄已老的,就在接近根部的地方将它砍掉,再用土盖上,第二年又会生长出新树枝,它的皮会更好。制造皮纸,用楮树皮六十斤,嫩竹麻四十斤,一起放在池塘里漂浸,然后再涂上石灰浆,放到锅里煮烂。近来又出现了比较经济的办法,就是用十分之七的树皮和竹麻原料,用十分之三的隔年稻草制造,如果纸药水汁下的得当的话,纸质也会很洁白。坚固的皮纸,扯断纵纹就像丝绵一样,因此又叫做绵纸,要想把它横向扯断更不容易。其中最好的一种叫做棂纱纸,这种纸是江西广信郡造的,长约七尺多,宽约四尺多。染成各种颜色是先将色料放进抄纸槽内而不是做成纸后才染成的。其次是连四纸,其中最洁白的叫做红上纸。还有名为皮纸而实际上是用竹子与稻草掺和制成的纸,叫做揭帖呈文纸。

此外,用木芙蓉等树皮造的纸都叫做小皮纸,在江西则叫做中夹纸。河南造的纸不知道用的是什么原料,这种纸供京城人使用,产地十分广泛。还有用桑皮造的纸叫做桑穰纸,纸质特别厚,是浙江东部出产的,江浙一带收蚕种时都必定会用到它。糊雨伞和油扇则都要用小皮纸。

制造又长又宽的皮纸,所用的水槽要很宽、纸帘很大,一个人干不了,就需要两个人对抄。如果是棂纱纸,则需要好几个人才行。凡是用来绘画和写条幅的皮纸,要先用明矾水浸过以后才不会起毛。贴近竹帘的一面为纸的正面,因为料泥都浮在上面,纸的反面就比较粗。

朝鲜的白硾纸,不知道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日本有些地方造的纸不用帘抄,制作方法是将纸料煮烂之后,将宽大的青石放在炕上,在下面烧火而使石发热,用刷子把纸浆薄薄地刷在青石面上,揭一次就是一张纸。朝鲜是不是用这种方法造纸,我们不得而知。中国有没有用这种方法,也不清楚。温州的蠲糨纸也是用桑树皮造的。四川的薛涛笺,则是以木芙蓉皮为原料,煮烂然后加入芙蓉花的汁,做成彩色的小幅信纸。这种做法可能是当时薛涛个人提出来的,所以“薛涛笺”的名字流传到今天。这种纸的优点是颜色好看,而不是因为它的质料好。

种类

皮纸

棉纸

中国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贡川村纱纸(又叫构皮纸、白棉纸、皮纸)云龙纸、绵纸,是继承和发扬祖传上千年历史的纱纸生产工艺、它又保持了祖国古代生产纱纸的传统。纱纸、云龙纸、绵纸是以山区特有的构树皮、纱树皮、野生植物皮、植物胶等为原料,其生产工艺完全沿用古代手工作坊21道工序特制加工而成,制成的纸张纤维长,其质量特点是具有极高的韧性、极好的吸水吸湿性、透气性,富有弹性,所产的纱纸具有纸质坚韧洁白、细韧柔软、拉力强韧的特点,无毒、环保、耐用,细嫩、防腐防蛀,吸墨性强,不易变色,久存不陈,保存年代久,成为历代人书写重要的契约家谱及佛教道教经文迷信扫坟用纸及各类包装、茶叶包装、药材、食品酒类,人参鹿茸、参茸包装等用纸,还有其它各类工艺、书画、书籍、灯笼、伞业、灯罩、纸扇 、风筝、工艺品包装等多种行业用纸。该产品销往区内外,还转销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国及欧州、西欧、非州一带。

宣纸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着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桑皮纸

桑皮纸呈淡褐色,工艺讲究的桑皮纸呈半透明状,很薄,南疆清代及民国时期形成的地方官府典籍书册,基本上为桑皮纸作为书页,外观及手感仅比内地的古籍稍粗糙而已。桑皮纸除了作普通用纸外,古时还一直用于高级装裱、制伞、糊篓、做炮引、包中药、制扇子等等。

纸张按质量分为四等,一、二等厚而洁白,三、四等薄而软。精制的桑皮纸还是维吾尔族姑娘绣花帽必用的辅料。在绣花帽时,要隔行抽去坯布的经线和纬线,绣花后用桑皮纸搓成的小纸棍插进布坯经纬空格中,这样做出来的花帽挺括有弹性、软硬适度。桑皮纸柔软而坚韧,清代新疆的书册典籍主要用高档的桑皮纸印刷,民国时期曾有桑皮纸印制的钞票流行。中等质量的桑皮纸一般用于包装,凡装茶叶、糖果、草药、食物等,只要物件不太大,都可用桑皮纸包装。粗制的桑皮纸常常用于糊天窗或制皮靴的辅料等等。

手工制作出来的桑皮纸又分为"生纸"和"熟纸"。"生纸"即未加工的黄纸,"熟纸"则是加工后变得洁白的纸张。

桑皮纸曾广泛地用于新疆民间。因为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制作桑皮纸曾成为一些人谋生的技艺,出现过大量制作桑皮纸的专业户。这门技艺也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

制作工艺

皮纸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用竹和楮树皮制作的竹纸和皮纸是传统手工纸的两个重要品种。贵州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该省的许多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竹纸和皮纸制作的古老技艺,其中尤以贵阳市香纸沟(布依族)、贞丰县小屯和丹寨县石桥(苗族)的制作技艺最为杰出。

以香纸沟所产竹纸为例,据传它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套操作工艺包括伐竹、破竹、沤竹、蒸煮、碾篾、提浆、抄纸、压榨、烘晾等72道工序,与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载造纸法完全相同。其成品既绵且韧,有隐形竹纹,还散发出淡淡香气。

贞丰县小屯所产白绵纸创始于清代咸丰年间,直至上世纪末全乡仍有千余户从事抄纸生产。所产纸以构皮为原料,整套操作也经72道工序,成品绵韧,平整润柔。

丹寨县石桥所产的白皮纸也用构皮、杉根为原料,另外还生产彩色纸,包括云龙皱褶、凹凸、压平、花草、麻纸六个品种。其制作过程一般有十多道环节,生产时将棉絮状纸浆兑水加入“滑药”搅匀,经抄、压、晒、揭,包装而成品,纸质绵韧、光润,耐水性好。

以上手工纸品对原料、水质、工艺均有严格要求,技艺的传承全靠口传心授,与制造相伴,产生了丰富的纸业习俗,每年都要祭祀造纸宗师蔡伦。从这些情形来看,相关的竹纸、皮纸制造技艺已成为文化多样性和民族认同的重要证物。但在现代化纸业的强力冲击下,这些复杂难学的造纸古法传承已成问题,需要加以抢救、保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