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经 > 行业百科 > 2011年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措施

2011年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措施

相关词条

    当前,小麦已开始拔节,自此即进入中后期生长阶段,植株生长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逐步转化为以生殖生长为主,是增加穗粒数、提高粒重的关键时期。从现在到小麦孕穗这段时间吸收的养分大量增加。搞好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对于减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数,保根保叶,防早衰,提高粒重,增加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切实抓好中后期麦田管理,应采取以下几点管理技术措施:

    一、因苗科学肥水管理

    小麦拔节至孕穗是需肥需水最多的时期。对叶形如猪耳朵,叶色黑绿,叶片宽软,向下垂披,分蘖很多,开始有郁蔽现象的过旺苗,近期不宜追肥,待一、二节间定长,第三节间伸长,旗叶露尖时肥水齐攻,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对于叶形如驴耳朵,叶色青绿,叶片较长,叶尖微斜披的一、二类壮苗,在第一节间基本定长,拔节中期进行肥水管理,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15公斤,补施钾肥5~10公斤,以控制徒长,防止倒伏,促穗大粒多。对于三类麦田在拔节后期要进行第二次追肥,一般结合浇水亩补施尿素5~7公斤。对于起身期追过肥的二类麦田,拔节期可不进行追肥,根据墒情进行浇水。对前期施肥不足、有脱肥现象的麦田,要结合浇水进行追肥。

    小麦旗叶露尖至挑旗是小花正常发育与退化两者矛盾激化的关键时期,管理得当,能增加穗粒数。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小麦一生中需水的“临界期”,缺水易造成卡脖子旱。因此,要适时施肥并浇好挑旗水,以减少小花退化数量,提高小花结实率,增加穗粒数。小麦扬花后10~15天左右应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减少干热风的危害。灌浆水可提高籽粒灌浆强度,提高饱满度,增加粒重,可提高千粒重2~3g。此期浇水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严禁在风雨天气浇水,以防倒伏。 

    二、及时搞好叶面喷肥 

    叶面追肥,不仅可以弥补根系吸收营养的不足,满足小麦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而且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干热风的危害,增强叶片功能,延缓衰老,提高灌浆速率,增加粒重,提高小麦产量。因此,可在挑旗孕穗期至灌浆初期亩用有效养分50%以上的叶霸300~400 克,兑水50公斤或喷1%~1.5%的尿素溶液50~60公斤(加上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更好)。叶面追肥最好在晴天下午4点以后进行,间隔7~10天再喷一次。为了简化操作,叶面施肥可与其他田管措施结合进行。如每亩用40%多菌灵乳剂50~80毫升、10%吡虫啉乳油10~15毫升、磷酸二氢钾或叶霸150克,对水50公斤配成混合液,进行叶面喷施,可起到同时防病、防虫、防干热风等“一喷三防”效果。

    三、预防晚霜冻害和后期倒伏 

    小麦拔节后至孕穗挑旗阶段,组织幼嫩、含水量较多,抵抗低温能力大大削弱,抗冻能力差,因此,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小麦晚霜冻害。若一旦发生冻害,要抓紧浇水和追施速效氮肥,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或随浇水冲施冲施肥8~10公斤,促小蘖快发,提高2~3级高位分蘖的成穗率,减轻冻害的损失。

    后期防止倒伏主要靠运用氮肥后移技术进行补救。小麦倒伏除因基本苗过大或返青期肥水过猛外,一般情况下与后期浇水不当有关,浇水时土壤松软,中上肥力麦田易发生倒伏。因此,后期浇水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掌握无风抢浇,大风停浇。

    四、加强中后期病虫害的防治

    小麦生育后期的病虫危害往往造成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因此,在后期管理中必须加强对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时防治。防治麦蜘蛛可用0.9%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小麦吸浆虫可在4月上中旬亩用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1~1.5公斤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150~200毫升兑细砂或细沙土30~40公斤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每亩40~50毫升喷麦茎基部;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每亩150~200毫升兑水75~100公斤喷麦茎基部防治,间隔10~15天再喷一次。以上病虫混合发生可采用对路药剂一次混合施药防治。麦蚜可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40克或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30克喷雾防治,兼治灰飞虱;白粉病、锈病可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60克或25%戊唑醇乳油每亩20毫升喷雾防治;赤霉病、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喷雾防治。 

    五、适时收获 

    小麦蜡熟末期是收获的最佳时期,此时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多,千粒重最高,应及时收获。蜡熟末期的长相为植株茎秆全部黄色,叶片枯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内部呈蜡质状,含水率30%左右,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光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