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经 > 供应链研究 > “新基建”助力打造新型一体化数字供应链体系

“新基建”助力打造新型一体化数字供应链体系

生意经 2020-05-11 09:00:40 来源:福建日报

    学者名片

    李晔,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作为我国低碳交通研究开创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部软课题、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务院学位办重点课题等20余项研究项目,在区域交通规划、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公共交通优先政策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近三年来,专注未来出行创新研究,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培育项目《大数据驱动的共享交通管理与决策范式转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政府—企业—居民协同共治的道路交通碳交易机制研究》等前沿课题研究,开发了国际上第一个基于区块链的移动即服务系统BlockChain—Maas。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航海科技三等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教材1部。

  目前,疫情下的全球贸易都集中在各国的物资信息上,国内企业不仅在产品速度上要追上疫情的发展速度,在质量管理上,也需要严格控制输出的质量保障,促进中国企业能赢得国际上的赞誉。这是企业内员工的团结助力,更是优化企业数字化管理后的结果。

  在疫情中,我们也看到了目前供应链体系的不足之处:从国内看,我国的十大产业集群的地域优势发挥不足,因此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出现上下游产业链不协调、不同步。从国际来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同国际产业现存的链条接轨不足、匹配不够、融通协同还有待改进。制造业核心领域的创新不足,特别是关键的核心技术全被外国掐断,受制于外人,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没有形成闭环运营。疫情当中此类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高端芯片、数控机床等核心部件,智能制造等关键技术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

  自3月起,中央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部署,包括5G、大数据中心在内的“新基建”七大领域,成为促进各行业未来发展的“种子工程”,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是以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为载体,让数字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充分融合。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社会,推动传统供应链转型升级,成为影响各国产业和企业在世界范围紧密协作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数字化供应链应运而生。

  数字化供应链(DSC,Digital Supply Chain)是全球化、智能化、柔性化生产的基础,是以收集的大数据为基础,利用AI人工智能算法、云计算、5G等现代信息技术,指导供应链预测、计划、执行、决策等活动。数字化供应链实际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基础供应链管理,主要分为研究与计划、寻源采购、生产制造、仓储与运输、售后与支持等;另一部分是指数字化,即基于供应链各个运作环节,所有作业数据被量化和数字化,并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打通供应链上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实现供应链可视化管理,具有即时、可视、可感知、可调节的能力。

  数字化供应链助力构建韧性城市物流。疫情之下,供应链物流已不再只是物资流通的一个渠道,而是作为国家的新型基础设施,成为经济流通、社会流动、生活保障不可或缺的基础依赖。以供应链为基础的零售平台精准匹配,推动民生物资迅速对接、物流及时配送,保障了千万家庭的日常生活;零售实体拓展线上销售空间,促进生产生活秩序加速恢复;远程医疗、线上药店提供便捷的“互联网+医药”服务,缓解了医疗资源紧张……人们切实感受到,经济社会运行没有因隔离而停摆,“新基建”强化着中国经济应对疫情影响的韧性,数字化供应链和智能物流就像水电煤一样,成为现代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

  数字化供应链帮助企业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在传统模式下,企业的供应链像“链条”一样一步步按顺序操作,上游原料商的供应如出现问题,下游厂商的出货必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整个市场的缺货。而数字化供应链帮助企业运营从“串行链式的供应体系”升级为“并行网状的供应体系”,大大加强了企业内外部的互联互通,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因此掌握数字化供应链技术,就能帮助企业走通一条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高收入的可持续路径。

  在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社会背景下,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5G网络等“新基建”符合我国经济转型方向,政府部门和社会企业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一体化的数字供应链体系:

  一是可视化的供应链网络。传统供应链的特点是信息孤岛和非实时信息交换,很难实现供应链透明化和可视化。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加入,传统的串行“链状”供应链体系向并行的“网状”数字化供应链转变,可实现在库、在途、在生产货物的实时可视化,从而不断优化改进现有供应链体系。未来的数字供应链不仅仅要实现供应链上所有环节的可视化,还要实现影响物流配送所有因素的监控和预警,如天气、自然灾害、道路基础建设、地区经济甚至政治影响,从而将供应链风险降至最低。

  二是可跟踪的物流体系。在物资运输方面,通过GPS定位技术使企业能够快速定位和跟踪运输工具的位置情况,提供远程防盗保护,提升运输效率;在仓储方面,射频识别(RFID)和蓝牙技术正被用于库存和跟踪室内物品的移动,提高仓储透明度和作业效率;在货物方面,3D打印机生成可读的传感器标签,可以将其附在货物上并对货物状况实时跟踪。通过建立可跟踪的供应链体系,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整个物流供应链完全透明的视图,从而支持必须做出的许多决策,以保持零件和产品的流动。

  三是透明可溯源的交易平台。安全、信任、可追溯和可控等优势让区块链成为当前最具潜力的新技术之一。对于数字化供应链来说,通过创建安全透明的区块链分类账本系统,将生产商、零售商、物流服务商和监管机构等供应链上所有相关利益方纳入到同一个管理平台中,对所有供应链交易都实现安全可追溯,从而使整个管理流程变得简单、可信和透明。

  四是数字化的管理手段。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供需匹配,供给能够被需求接受,需求能够被供给满足,但是需求与供给各有多个维度,相互匹配很难。尤其在复工复产的当今社会环境中,许多企业都面临着难以掌控终端客户需求的难题,从“人找货”到“货找人”,如何精准地匹配合适的“商品”与有需求的“人”,这就需要包括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在内的新信息技术助力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深度挖掘顾客消费订单背后隐藏的消费习惯,从而进行预测分析、顾客画像、大数据聚类、关联分析以及精准推送等,提升精确供需匹配,实现供需双赢。

  五是智能化的仓储和运输。仓储和运输是供应链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数字化供应链运用人工智能、网络通信、信息系统应用等方式,能够实现仓储的到库、出库、盘库、移库管理信息自动抓取、自动识别、自动预警和智能管理等功能,以及运输配送过程中的无人化和可视化,从而减少储运成本、提升储运效率。

  不论是在疫情、自然灾害等造成的“特殊时期”,还是消除了疫情冲击的“常规阶段”,结合国家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战略规划,积极发展智能物流和数字化供应链,都将是中国客观需要的当务之急和必然要把握好的现代化战略重大选择之一。通过加强“新基建”背景下的数字化供应链体系建设,整合上下游资源,支撑后疫情时代消费者需求,源源不断地释放我国经济活力,势必将带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高速度健康发展。

相关报道
文章关键字: 新基建 数字供应链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生意经"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生意经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请注明"来源:生意经"。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如本网刊载之信息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
 

优质好货 限量特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