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经 > 创业故事 > 在创业“热潮”中奔跑

在创业“热潮”中奔跑

生意经 2020-09-07 15:30:02 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胡春娜

  每年一到金秋九月,全国各地的“创业创新大赛”“创业分享会”等纷纷来袭。

  每一次新政策的发布,每一次科技变革,都会带来新一轮的消费热潮,更会催生一批新的市场宠儿及创业者。近年来,创业在青年人中仿佛形成了一股风潮,一些年轻人凭着一股韧劲迎风奔跑,追求理想的工作状态,有的勇于尝试新潮领域,还有的则搭班合伙“闯江湖”,可谓是“百花齐放”,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彰显自己的优秀与不凡。

  跟随记者的笔触,一起来看看这些年轻人的创业故事。

  “热浪”在奔涌

  当王旭得知2020青年创业者峰会将于月底举办时,他迅速通过手机订好了高铁票和酒店。

  “这又是一次学习机会,可以和业内人士沟通学习,同时也能发现新的商机。”谈话间,王旭告诉记者,3年前,他大学毕业,和同班同学合伙创业。当时,父母在老家南阳已经给他安排好了就业岗位,但他毅然选择在郑州打拼。目前,他的公司已经有员工15人,在业内口碑较好,业务范围已扩展到湖北、四川等地。

  “有人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成长在互联网上的,所以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都选择自主创业。”王旭说,这一波基于移动互联的创业潮,在技术门槛上更简单,在市场融资上更富足。

  然而,创业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年突发的新冠疫情,让他面临水电费、物业费以及人员工资的压力,他急需新的业务和商机。

  “在这场浪潮中,我一定会是那个成功的‘弄潮儿’。”王旭坚定地说。

  相对于王旭,郭书玲的创业可没那么顺利。

  从毕业后的书店、网店,到不久前刚刚关门的体育用品店,郭书玲都尝试过。去年9月,她偶然参加了一次社区组织的“创客”分享会,让她找到了新的方向。

  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她的瑜伽馆开业了。

  “我现在每天从早忙到晚,日子非常充实,也对未来充满信心。”郭书玲说,她现在不仅身体好了,也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也是越来越好。“现在我找到了创业的方向,内心是快乐的,累并快乐着。”行走在初秋微凉的风里,树影婆娑,蓝天白云,许多“弄潮儿”正奔涌在城市街头。而创新、创业,正是这股浪潮奔涌的方向。

  为创业项目提供时尚元素

  有人说,这年头咖啡馆很红火。都市里的年轻人喜欢在咖啡馆里扎堆讨论各种商业前景和创业机会,于是很多人就投资创办各种主题咖啡馆,在咖啡馆里举办各种沙龙。一时之间,曾经代表着轻松舒适甚至略带慵懒感觉的咖啡馆,充满了各种对于未来的憧憬和成功的渴望。

  王凯就在咖啡馆进入了服装行业。大学毕业两年,王凯换了两份工作。在第二份工作辞职的那天,他在郑州郑东新区一家街角咖啡馆认识了现在的合伙人莉莎,于是一杯咖啡的工夫,他就“闯”进了“时尚圈”,而且一干就是5年。

  既不是设计专业,也不懂面料,还是一个大男人,很多人感觉王凯与服装行业“很不搭调”。然而,王凯仿佛铁了心一样,非要闯出一个名堂来。莉莎负责招商,他擅长协调、运营工作,于是,通过不懈的努力,他已连续两年成为郑州国际时装周的组织者之一。

  “创业项目不分大小,创业也没有性别之分。”王凯说,现在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所有的创业项目加上用心,都会变成行业的创新和领头人。

  根据这几年的青年创业报告显示,近九成的青年人都考虑过创业,其中三分之一有较强的创业意愿,还有逾5%的青年人则表示一定要创业。

  郑州创富工厂的负责人纪宇表示:“我们在做产业孵化的时候,会根据创业人的年龄、喜爱程度有针对性的创业扶持。”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决定自己的未来,金融服务、游戏开发、电子商务等科技创新企业应运而生。很多年轻人从学校毕业就开始“制作”自己喜欢的事业。

  随着“文化+”“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很多创业者开始瞄准一些产业创业园区,既有行业发展的空间,又有政策扶持,所以省内很多创业园区成了创业者的首选。

  “我们努力为青年创客提供指导,为创业青年提供‘店小二’式服务工作。”纪宇说道。

  为创客提供温暖港湾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时代发展的主题。

  随着“双创”热潮对人才就业市场影响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人融入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中。这不仅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得社会和谐全面发展,还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每年国家或者各个省市都会举办一些创业分享会之类的沙龙或者座谈会,通过分享创业契机、历程,旨在为创业者提供一些经验等。

  我省为了加大对创业者的扶持,这几年不断出台补贴政策、扶持政策、招才引智政策等,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以孵化新经济、打造加油站、培育带头人、树立风向标为目标,抓人才、抓项目、抓阵地,逐步形成一条有序而接地气的服务链,在创业过程中不断提升青年创业“高度”“厚度”,推动青年创业跑出“加速度”。

  房蔓就搭上了“快速列车”。

  去年大学毕业,她就开始创业,在濮阳市区开了一家茶饮店。从租房到技术,从贷款到后期的加大投资,她都享受了优惠政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事餐饮业对于创业‘小白’来说,相对门槛要低很多,而且从国家到社区,都有政策支持和技术帮助。如果再加上好的营销策略,不愁没有销路。”房蔓高兴地说。

  就像电视剧里说的,奋斗创业是一生的事业,只要你不舍弃希望,人生就像四季开放的花,有的在春天开放,而有的却开在冬天。

  不论是在城市创业还是回乡创业,都是奋斗的最美方式。

  守好滩田守好绿

  □姚德军

  在巩义市站街镇七里铺村,张孔麓正在黄河滩地上忙碌。他说:“前阵子雨多,二十多亩玉米地泡在水里,深处有半米深。”张孔麓眉头微皱,不停地抹着脸上的汗水。

  张孔麓20岁出头,3年前从部队退伍后,便一头扎进了黄河滩地。“我深知创业的艰辛,父亲用半生心血打造了这片滩地‘绿洲’,我要守好滩田守好绿,种好地,多打粮食,这是农民的本分。”

  张孔麓的父亲张红周自1998年开始,在黄河、洛河汇流处承包滩地,从最初的5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400亩。说起对儿子的看法和期望,张红周欣慰地说:“孔麓小的时候很懂事,常常跟着我来田间地头,一身泥巴一身水的,是在滩地长大的孩子,和土地有感情。退伍后致力于发展高效农业,有思路,爱学习,这几年的收成比前些年提高了很多,我也没有以前那么累了。”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简单吃完早饭,张孔麓就和父亲一起去滩地劳作。晚上,披着星光回家。这一坚持就是3年。

  春耕秋收,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土地打交道。随着中秋节的临近,玉米棒子也趔开了身子,丰收在望。

  张孔麓从玉米地里钻出来时,肩上背了几根钢管,脖子、胳膊到处是划痕。“这些都不算啥,最难的是犁地的时候,一袋100斤的化肥,装到拖拉机上,再倒进播种机,播种机高,口小,倒化肥可不是哗啦一下就倒进去了,装装卸卸好多次。一天下来,腰酸背疼,躺到床上,感觉胳膊腿都不是自己的了。既然选择了在农村创业,在土地上致富,就要坚持。”

  有次我到滩地找他,看见他的衣服汗湿在身上,脸红红的,正在弯腰疏苗。年轻人,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这种创业精神值得敬佩。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愿意留在城市,毕竟机会多,可选择的种类多。对此,他笑着说:“以前觉得当农民苦,现在可以操作现代化的机器,省时省力。同时,国家对种粮实施了那么多好政策,我要带头响应国家种好粮的号召,‘小米粒’也有‘大民生’啊!”

  今年,张孔麓400亩滩地,不仅种了玉米、花生,还有多种蔬菜。“从原先的亩产200斤到现在的1100斤,滩地越来越像聚宝盆。政府有各种惠民政策,每年还会派科技员深入田间地头,帮我们破解难题。”张红周喜滋滋地说。

  张孔麓只是众多年轻创业者中的一员,他很普通,却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张孔麓信心满满地说:“有了粮食,才会有好日子。当农民,很光荣。”

  酿造甜蜜日子

  □冯暄

  2000多年前,葡萄酒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到了唐朝时,长安城有很多酒肆,为四面八方的人供应着葡萄酒。于是,唐代的诗人唐彦谦写下了“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的诗句。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闲暇时间品一杯美酒,于是,葡萄酒的市场可谓是非常红火。

  在长垣市张三寨镇大堽村,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豫北平原村,走进去却发现厚重有加:孙膑和庞涓曾在此鏖战、酒祖杜康在此长眠……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里有一种叫作“酎”的佳酿。《礼记·月令》载:天子饮酎,用礼乐。酎之言醇也,谓重酿之酒也,春酒至此始成。《东观汉记·东平宪王苍传》中记载:诸王归国,上特留苍……至八月饮酎毕,大鸿胪奏遣发,乃许之。

  外地朋友造访,当地人走亲戚,长垣人往往会带上一两件谢氏酎酒。谢家酿酒,由来已久。清同治十二年《谢氏族谱》载:醴豊酒坊由谢氏始祖谢英始创于明永乐十六年。民国时传承人谢济众思想进步,以酒坊为掩护,成为我党冀鲁豫四分区十七团的地下联络站。解放后谢济众从事教育工作,其子谢林相重新恢复祖传酿酒技艺。

  2014年,谢林相之子谢向亚大学毕业后在南方一家大型企业担任高管,其间利用休假时间,通过辛勤努力把祖传酎酒酿造技艺成功申报了长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初谢向亚决心辞去南方优越的工作,回家帮助父亲振兴家族传承600余年的酿酒事业。

  酿酒是个体力活,谢向亚几乎整日跟父亲待在酿酒作坊里。夏天天气热,为了凉快赶早生火烧酒,凌晨四点准时起床干活,炎热天气加上锅底火焰的炙烤,衣服粘在身上。

  为了让酒坊变成酒厂,谢向亚卖掉了市区的房产和汽车,并迅速调整了思路——从文化入手。他一边跟着父亲学习酿酒技术,一边忙着整理家里留存的散乱的酿酒资料,跑到党史办、县志办、文化局了解相关历史资料和政策。

  2015年9月,酎酒酿造技艺成功申报省级非遗的消息传来,谢向亚喜极而泣。

  为了尽快建厂发展,他又在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于2018年年底,建成总面积3000平方米、年产能300吨原酒的新厂。组织新厂开工生产、设计产品包装、企业品牌宣传、产品定位、产品销售方案等,全落到他一个人身上,他硬是一个人扛了起来,为此一个月瘦了十几斤。2019年12月26日,酒厂和郑州大学农学院合作,成为“郑州大学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

  “我喝着自己酿的酒,心里很高兴,日子也是越过越甜。”谢向亚开心地说。

  在长垣这片创业的沃土,许多创业者用激情和梦想,继续开创美好的明天。

文章关键字: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生意经"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生意经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请注明"来源:生意经"。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如本网刊载之信息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
 

优质好货 限量特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