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盛特卖
生意经 > 智库 > 采购与贸易百科 > > 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

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出现了全国粮食供销矛盾严重的问题。由于城镇和工矿区人口猛增,1953年城镇人口达7826万人,比1949年增加2061万人,致使城乡粮食供应面迅速扩大,对商品粮食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但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增加生产和提高商品率的能力有限,小农余粮户又有待价惜售心理,加之东北等产粮地区受灾,造成1953年国家粮食收购量减少,有的地方收购量未达到计划的1/3,而当年销售量却比上年增加31%,情况十分严重。粮食形势一紧张,一些地区出现粮食脱销,粮食市场开始动荡,私营粮商同国家争夺粮食的斗争就十分尖锐。1953年9月4日,北京一些粮商在两小时内把市场上能抢购到的粮食抢购一空。他们猖狂投机,企图操纵粮食市场。当时主持财经工作的陈云指出:粮食紊乱时间要提早到来,范围也要扩大,从乡村一直到大城市。其结果是物价必然波动起来并使国家建设受到严重影响,扰乱民心。 

  面对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国家必须改变光靠市场收购粮食的办法,而采取新的购粮办法和新的粮食供应办法。当时经过对可能采取的八种方案进行研究,仔细斟酌权衡,反复对比筛选,排除了前七种方案,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定量配售的办法,即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10月16日,中共中央正式作出《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11月19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2月初开始,全国城乡(除台湾、西藏外)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基本内容是: 

  (1)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 

  (2)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户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即实行粮食的定量配售; 

  (3)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私营粮食工商业进行严格管理,并严禁私商经营粮食购销; 

  (4)在中央统一管理下,实行由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的粮食管理政策。这个政策的实行,初步缓解了粮食供应的紧张状况,取缔了市场投机,保持了粮价的稳定,保证了“一五”期间大规模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在此前后,中共中央于1953年11月15Et作出计划收购油料、食油计划供应的决定;此后,又于1954年9月实行了棉花的计划收购和棉布的计划收购与供应,同时,城乡开始凭布票供应棉布。 

  统购统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针对1954年购了过头粮引起的紧张,1955年减少征购总量,实行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消除了农民的不满;同时,规定城乡居民口粮的供应,实行按人分等定量供应的办法,开始发行粮票。 

  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一方面促进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互助合作、粮食征购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对农民进行改造的两大战略措施;另一方面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购销,从一个方面切断了资产阶级同农民的经济联系,这实际上是对私营粮食行业的改造,并带动了对其他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中重要的一步。这个决策在当时是一个必要的正确的选择,这是新中国在财经战线上继打击投机资本、稳定物价后的又一个重大战役。 

关键词

优质好货 限量特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