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经 > 行业百科 > 粟

相关词条
原粮





粟:俗称小米(学名:Setaria italica),中国古称“稷”。

脱壳制成的粮食,因其粒小,直径2毫米左右,故名。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其茎、叶较坚硬,可以作饲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粟在中国北方俗称谷子。西方语言一般对粟、黍、御谷和其他一些粒小的杂粮有统称,非农业专家一般不分,如英语均称“millet”。现在人们也用小米做早点,稀饭。

形态特征

为单子叶植物,株高约60~120公分,茎细直,中空有节,叶狭披针形,平行脉,花穗顶生,总状花序,下垂性,每穗结实数百至上千粒,子实极小,径约0.1公分 又名谷子、小米、狗尾粟。古代的粟是黍、稷之类粮食的总称。粟的粮食古农书称为粱,糯性粟为秫。甲骨文“禾”即指粟。后来人们把一种比较细的梁叫做粟,北方人把粟米叫做小米。简单区分为:穗大、毛长并且粒粗的是梁,穗小、毛短并且粒细的是粟。苗和茅草相似。用途 : 粟的用途极广,与稻米大同小异,花期 : 5~8月,11~1月盛产。

粟茎秆圆柱形,高60~ 150厘米,基部数节可生出分蘖,少数品种上部的节能生出分枝。每节一叶,叶片条状披针形,长10~60厘米,有明显的中脉。须根系,茎基部的节还可生出气生根支持茎秆。穗状圆锥花序。穗的主轴生出侧枝,因第 1级侧枝的长短和分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穗形。在第3级分枝顶部簇生小穗和刺毛(刚毛),这是粟种的特征。每个小穗具花 2朵,下面的一朵退化,上面的一朵结实。子粒为颖果,直径1~3毫米,千粒重2~4克。成熟后稃壳呈白、黄、红、杏黄、褐黄或黑色。包在内外稃中的子实俗称谷子,子粒去稃壳后称为小米,有黄、白、青等色。

生长习性

耐干旱、贫瘠,性喜高温,生育适温20℃~30℃,海拔1000公尺以下均适合栽培。

品种分类

粟的种类有很多,大概有数十种,有青、赤、黄、白、黑等许多颜色,因此名字很多。

粟的成熟有早有晚,苗秆有高有低,米的味道有好有坏。如果种植时顺应天时和地利,那么不用太多力气就能有很好的收成,否则就会劳而无获。一般来说,早粟外皮薄、米粒充实,而晚粟则恰好相反。

粟谷约占世界小米类作物产量的24%,其中90%栽培在中国,华北为主要产区。1986年中国播种面积为297.99万公顷,产量为454.0万吨,主要作为粮食作物,兼作饲草。其他生产粟的国家有印度、苏联、日本等。

中国种粟历史悠久。出土粟粒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西安半坡村、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岗等距今已有六七千年。7000年前的瑞士湖畔居民遗迹中亦发现有粟,但在古代世界文献中粟的记载不多。A.德堪多认为粟是由中国经阿拉伯、小亚细亚、奥地利而西传到欧洲的。Н.И.瓦维洛夫将中国列为粟的起源中心。中国拥有丰富的粟的品种资源。粟的野生种狗尾草(S.viridis)在中国遍地皆是,它和粟形态相似,染色体数都是,容易相互杂交。粟的两个亚种S.italica ssp.maximum和 ssp.moharium以下再分出德国粟、西伯利亚粟、金色奇粟、倭奴粟、匈牙利粟等类型。弗里尔和J.M.赫克托将粟分为 6个类型。通常中国粟被列为大粟亚种的普通粟。形态分类上都以刺毛、穗形、子粒颜色等稳定性状为主要依据。中国如今将粟划分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4个生态型。中国粟品种有穗粒大、分蘖性弱等特点,表明其栽培进化的程度较高。从欧美引入的品种往往分蘖力强、穗小、刺毛长,适于饲用。

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进行粟的育种工作。新育成的良种抗病、抗倒伏能力有所提高,适应性也更为广泛。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印度、巴基斯坦、阿拉伯、埃及、欧洲。

主要价值

营养成份

蛋白质、维生素B2、烟酸、钙、铁等。

健康效果

粟米即小米,营养价值极高,适宜老人孩子等身体虚弱的人滋补。同时常吃小米还能降血压、防治消化不良、补血健脑、安眠等功效。还能减轻皱纹、色斑、色素沉积,有美容的作用。

气味

咸,微寒,无毒

主治

可以养肾气,除脾胃中热,利小便,治痢疾。磨成粉可以解毒,止霍乱。做粥食用可以开胃补虚。《本草纲目》记载:“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苦,寒。治胃热消渴,利小便。”

自然配方

小米粥:小米熬至软烂,加入适量红糖即可。红糖小米粥营养丰富,含铁量高,对于产妇产后滋阴养血大有功效,有助于恢复体力,所以有“补血汤”之美称。

性味

粟米,味成,性寒,无毒。

功效

主治养肾气,脾胃中热,益气。陈粟米,味道苦,性寒。主治胃热消渴,利小便,止痢,抑制丹石毒。加水服用,能治热腹痛和鼻出血。制成粉末,用水过滤成汁,能解多种毒,能治霍乱以及转筋入腹,又以镇静安神。能解小麦毒,发热、反胃和热痢。用它煮成粥食用,对丹田有好处,可以补虚损,开肠胃。但不能和杏仁一起吃,否则会让人上吐下泻。

粟泔汁

功效主治主治霍乱突然发热、心烦渴,喝了粟泔汁可马上病愈。

臭泔

功效主治止消渴,特别有效。

酸泔和淀

功效主治用来洗浴瘙疥,能杀虫。喝它,治痔。把它和臭樗以煎熬服用,能治小孩消化不良和腹泻。

粟糖

功效主治主治痔漏脱肛,配合各种药薰患处。

粟奴

功效主治粟苗抽穗时长出煤黑色的就是粟奴。有利小肠、除烦闷的作用。

附方

主治异物进目不出:用粟米七粒,嚼烂取汁,洗后即出。

治汤火灼伤:将粟米炒焦加水,澄清后取汁,煎稠如糖。频敷患处,能止痛,消瘢痕。

治熊虎爪伤:嚼粟米涂患处。

治鼻衄不止:粟米粉同水煮服用。

治小儿丹毒:嚼粟米敷患处。

治反胃吐食,脾胃气弱,消化不良,汤饮不下:用粟米半升磨粉,加水调成梧桐子大的丸七枚熟,放点盐,空腹和汁吞下。有的认为纳入糖醋吞更好。

治胃热消渴:以陈粟米煮饭,干后食用,治疗效果极为好。

栽培技术

繁殖:繁殖用播种法

1.整地施肥,轮作倒茬,深耕土壤,改良土壤结构,增强保水能力,加深耕层,利于小米根系下扎,使植株生长健壮,从而提高产量。并施足基肥,一般以磷肥加农家肥为主。

2.种子处理,选用抗病优良品种,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选择晴天及时晒种,并用新高脂膜拌种(可与种衣剂混用),能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

3.补苗间苗,一般在小米出苗后2~3片叶时进行查苗补种,5~6片时进行间定苗,并适时喷施新高脂膜,可有效防止地上水分不蒸发,苗体水分不蒸腾,隔绝病虫害,使幼苗健康成长。

4.田间管理,蹬苗促壮、中耕除草、适时浇水,合理追肥,并及时喷施促花王3号促进花芽分化,提高花粉受精质量;在开花前喷施壮穗灵能强化小米生理机能,提高受精、灌浆质量,增加千粒重,增加坐果率,使籽实饱满,达到产量提高。

5.防治病虫害,小米生长阶段易发生黑穗病、红蜘蛛等病虫害,应根据植保要求及时喷施针对性药剂进行灭杀防治,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可大大提高农药有效成分利用率。

习性:粟以耐干旱和瘠薄著称,这与其叶片表皮细胞壁厚,内含大量硅素,叶脉密集,气孔多,根系致密,吸收力强等有关。蒸腾系数平均为257左右,低于玉米和高粱。发育前期需水最少,中期需水最多,以小花原基分化到花粉母细胞四分体时期对水分最敏感,灌浆期也需一定水分,以后则需水较少。喜温,但生育期短,故对积温要求并不太高,完成生长发育要求的积温在1600~3000℃之间。发芽适宜温度为15~25℃,最高30℃,茎叶生长适宜温度为22~25℃,子粒形成期适宜温度为20~22℃,低于20℃则延缓灌浆。粟是短日照作物,对光照反应很敏感,尤以生长点分化前后反应最为强烈。富于短光波的日间光和适当缩短日照可促进发育。

栽培:粟在春季或夏季播种,生育期60~150天。忌连作,否则易滋生谷莠子(野生种)和蔓延病害。种子细小,出苗后需及时间苗,以培育壮苗并保证适宜密度。在不同地区可分别采取精量播种、机械化簇生栽培及大粒化种子等办法解决间苗问题。中国重视中耕以促进根系发育和增加子粒饱满度。粟既耐瘠,又能较好地利用肥料。从拔节到穗分化,以及从抽穗到灌浆,是粟整个生育期间吸收肥料的两个高峰时期。主要病害有白发病、粒黑粉病、粟瘟病、粟锈病、粟病毒病等。主要害虫有粟芒蝇、粟灰螟、粟小缘蝽象和杂食性的粘虫、地下害虫等。与粟相似的谷莠子也是一种粟田有害杂草。

植物文化

汉字

粟,读音为[sù],就是籼粟。有粘性的是秫,没有粘性的是粟。所以称它为粘粟,北方人称它为小米。粟就是粱。谷穗大并且毛长时颗粒大的就是高粱;小的就是粟。

释义

粟 sù会意。字从西从米。本义:西米(西方之谷)。说明:和中国大小麦应该来自西方的中东地区不一样,粟本是中国古人自己驯化发展成功的一种谷子。之所以称之为“西米”,是因为中国古代有一个五谷配五方的说法:《初学记》二十及《御览》卷837引《周书》:“凡禾,麦居东方,黍居南方,稻居中央,粟居西方,菽居北方。

(1)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粟子。沧海一粟。 古代泛称谷类:重(zhòng )农贵粟。

(2)姓。

基本资料

名称 : 粟(ㄙㄨˋ)

品种 : 品种多达160多种,复杂难辩

组词:粟米 金粟 沧海一粟

姓氏

粟姓的起源

我所找到的最早记载为 汉有治粟都尉,因官以为姓。

粟氏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其他姓氏由于种种原因改为粟姓,这些后来改姓的家族,应该秉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仔细考证,不要将自己改姓历史作为粟姓起源

——2013年5月9日 江陵堂 泽字辈 粟氏后人

——————————以下内容为未知人士编辑,不代表所有粟氏子孙观点————————

1.读音问题,在湖南黔阳托口镇,四川岳池全县境内,均读“su”,不是书上的“su”,估计其它很多地方也是读作“xiu”。据粟氏族谱记载:粟氏开基祖先万成公原姓熊,宋朝时,曾是朝庭大员,因权力斗争,带着家眷,逃难至广西与湖南交界的资源县境内,此地山高路徒,又名“三千界”(老山界),当时后面追兵将至,开基祖先万成公遂带着家眷藏在“三千界”的一块粟米地里,当追兵骑马追来,问当地的一个老人是否曾见过某某样子的人从此地经过,此老人特地说,见过,不过早过“三千界”了。追兵本来已追得很累了,又听说被追对象已经过了三千个界了,遂放弃追赶,打道回府。后万成公为感谢此地救命之恩,遂定居于此,改熊姓为粟。如今,桂林市资源县龙溪村里,还存在一个很大很古老的“粟氏公堂”,龙溪村及附近的石田村,全村几乎全部姓粟,粟姓在整个乡乃至全县,都是一个大姓。

孙氏九世生下万隆公,於元朝山东匪乱,公入避灾在七星岭之下粟地之下食粟延命,不得已而诚心默祷,语曰,如脱此难,愿即以粟为姓,后果应之,故孙姓由此改为粟姓之始祖也,公妻许氏,诰授恭人,十世生下国珍公,即来粤西之始祖也。

因此,粟姓之祖坟墓位于广西桂林市资源县枫木村西邻那山头上,每逢清明佳节都有来自各地的远方粟氏同仁来拜祭粟氏祖先。

此处存在争议,据粟氏家谱记载,汉时代有粟融宋时有粟大用,字行之,武宣人,仕至南雄太守。所以,粟姓起源于宋朝可能性很小,

历史名人

粟裕(1907-1984)湖南会同人。早年参加革命,一九二七年从共青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一九二八年上井岗山。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班、连、营、团、军、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一九三四年参加红军北上先遣队。失利后转战浙南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任闽浙军区司令员。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支队副司令,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师长政委、苏中军区和苏浙军区司令员、政委,党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代政委,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他戎马生涯身经百战,指挥才能卓越,为人民解放事业战功卓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大将。解放后历任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常委、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政委等职。是党的八大至十一大中央委员,十二大中顾委常委。又是全国人大二、四届常委、五届副委员长。


关键词